从萝卜快跑背后的云端驾驶员看人工智能时代的我们

我第一次认识到还有云端驾驶员这样的新职业,所以无比感慨时代在变,技术在变,职业也在变。人工智能时代的我们该如何看待技术进步,又能做些什么来更好地与新技术共处?

云端驾驶员

最近,网上关于武汉的萝卜快跑的消息很多。我偶然在新闻中看到下面这张照片,

照片中萝卜快跑的云端驾驶员正在远程操控无人汽车。这张有趣的照片让我第一次认识到还有云端驾驶员这样的新职业,所以无比感慨时代在变,技术在变,职业也在变。

最近关于萝卜快跑的一个主要负面观点是无人车抢了出租车司机的饭碗,影响民生。的确,新的技术总会带来新的变革。那么人工智能时代的我们该如何看待技术进步,又能做些什么来更好地与新技术共处?

技术从未停止进步

人工智能在2022年的爆发以及近期无人车的火热很容易给我们造成一个错觉:技术进步是近来才发生的,人工智能才会跟人们抢工作。

真相是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技术进步从未停止。技术进步也一直在推动着人类社会变化,重塑各行各业。以下是几个历史大事件:

  • 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催生了工业革命的到来,机器化生产逐渐替代了手工生产,这一变革推动了社会的大步前进。
  • 随后在19世纪中期,铁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对当时的交通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马车作为当时的主要交通工具逐渐受到了挑战。
  • 紧接着,19世纪中后期电报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使得信息可以瞬间传递至远方,人们再也不用依赖信使骑马或步行送信,这一技术的飞跃为后来的信息化社会奠定了基础。
  • 到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汽车的发明和普及彻底改变了交通运输行业,马车的衰落见证了技术的进步。
  • 而在20世纪至今,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解放了大量的农业劳动力,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历史上曾发生的巨大技术进步,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可能过于遥远、难以感知。但如果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近十年身边发生的那些小的技术进步。这些技术进步没有引起剧烈的变革,却始终在悄悄地改变一些工作岗位。这是几个例子:

  • 我家附近有个沃尔玛。多年以前,每个周五晚上那里的收银台前总是长长的队伍,二十多个收银员忙个不停,扫码器的嘀嘀声似乎永不停止。到2024年,大部分收银台和收银员已经被自动收银机所取代。多数顾客早已经习惯在自动收银机上自助结账。
  • 深圳市的充电桩和充电站越来越多,这意味着加油站相对来说在变少。不开车的朋友也知道,我们需要加油站的加油员帮忙加油,但我们不需要充电站有人帮电动汽车充电。我们正在适应没有加油员的日子。
  • 另一个例子是ETC的普及。ETC 极大地减少了车辆在收费站的等待时间,司机没有了排队交费的苦恼,高速公路地大大地提升了通行效率。当然随之而来的是,收费员也越来越少。

技术技术的最大好处是提升了生产力,表现为产量的增长和成本的降低。换句话说,这意味着在相同的人力条件下,可以完成更多的工作,或者在更少的人力投入下,依然能够完成相同的工作量。

过去几十年中国的粮食产量增长恰好生动地证明了农业技术的提升使得同等甚至更少数量的人(农业人口减少了)能够完成更多的农业生产活动(粮食产量增加了)。以下是来自农业部网站的一组数据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粮食生产不断迈上新台阶,由供给全面短缺转变为供求总量基本平衡。产量增加1万亿斤。1949年,我国粮食产量仅为2263.6亿斤,1962年稳定在3000亿斤以上,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超过6000亿斤。此后一路攀升,到1996年首次突破10000亿斤大关,2012年迈上12000亿斤台阶,2018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3157.8亿斤,比新中国成立初增加了1万多亿斤。单产增加4倍多。1949年我国粮食平均亩产仅为68.6公斤,1965年稳定在100公斤以上,1982年突破200公斤,1998年突破300公斤,到2018年达到374.7公斤,比新中国成立初增加4倍多。

多台自动收银机配一个收银员、一个充电站配一个保安或少量服务人员、支持ETC的高速公路收费站配少量收费员,这是我们在生活中常常看到的搭配。大部分时候,这些超市、充电站和收费站仍然可以良好运行,因为生产力提升让更少的人也能完成同样多的活。

技术的进步还常常推动着服务质量的飞跃。以出行行业为例,没人会否认网约车的服务质量整体要比传统出租车更好。提到出租车,难免想起”拒载”这个词。我遇到太多的出租车拒载,网约车很拒载。”拒载”是个奇怪的存在。无论从司机角度解释拒载有多么合理,从乘客角度来说,这本质上跟商店老板对正在购物的顾客说这件货不能卖一样可笑。

以我个人经历而言,在深圳,我已经好多年不在路边挥手叫车了,我宁愿为从 APP 上叫的网约车等上几分钟甚至十分钟。有时网约车平台最终还是将我的订单派给出租车,但从我的角度看这仍然是网约车,因为我可以在网约车平台上根据出租车司机服务质量作出评价。我的印象中,网约车司机通常态度非常好、绝对不会摆脸色,原因很简单,他们在意乘客的好评。萝卜快跑,还没跑远这条新闻里面有提到无人车的出行成本和服务质量:

梅女士家离最近的地铁站有三、四公里的距离,附近的两班公交车只有早上和下午运营,且发车间隔时间都在半小时以上,如果打车价格又很高。萝卜快跑的出现恰好解决了她的需求。据梅女士表示,她所居住的区域大部分情况下一分钟内都能叫到车,15公里的路程网约车要30多元,萝卜快跑领7折券后仅需7.2元。

萝卜快跑在武汉走红,更多人开始关注到了无人车的优点:不拒载,不绕路,不用看司机脸色,还便宜。

考虑到更低的出行成本以及持续提高的安全性和便利性,我认为无人车的服务质量在未来很可能是超过现在的网约车的。从出租车到网络车再到无人驾驶,这不仅仅是技术进步,更是一种服务理念的改变和服务质量的提升。从这个角度看,我们普通大众是技术进步的最大受益者。

也许有一天,无人车能让”拒载”这个词成为历史。

技术进步是个过程

技术进步并非一蹴而就。新技术的普及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而非一个突然到来的结果。

新技术刚诞生时常常伴随很多未知、不足甚至是缺陷,需要在应用中不断试错与完善。以自动收银机为例,超市往往先在小范围试点,初期可能会出现识别错误、操作不流畅等问题,但通过不断的使用反馈和技术更新,这些问题可以得到改善,再慢慢扩大使用范围。类似地,高速公路安装 ETC 也是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需要通过各种实际运营中的数据来优化其性能和服务。如今,自动收银机和 ETC 系统已以相当成熟。

新技术的出现往往伴随着高昂的成本,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成本不断降低。从早期的蒸汽动力汽车到内燃机汽车的演变,汽车始终被视为高端奢侈品,只有富裕人士才能消费得起。福特汽车在1908年制造出一种可以大规模生产并低价出售的汽车后,普通家庭也得以拥有这一奢华品。仅仅五六年前,电动车的价格相较于同级别的燃油车仍然高得让人望而却步。然而,到了五六年后的今天,市场上电动车与燃油车的价格竞争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的趋势显示,燃油车在价格竞争中已逐渐失去优势。据称,目前在武汉运行的萝卜快跑车辆仍以第五代车 Apollo moon 为主,单车成本至少在48万及以上。第六代量产无人车 Apollo RT6 成本价仅需20万,相较上一代整车成本降低 60%。快速降低的成本预示着我们很快能看到更多的无人车。

新技术的推广和普及之路甚至可能遭遇某些社会阻力。通过社交 App 发送文字与语音消息、进行语音通话和视频通话这些现在看来习以为常的沟通方式,在十多年前是难以想象的。当时的阻力并非来自力技术层面或产品层面。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某些阻力的减弱,这些新技术最终得以逐渐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主流的通信方式。

技术进步带来新工作

我们容易倾下于认为技术进步就是简单地用机器取代所有的人,更真实的技术进步其实是更少的人以某种方式驱动的某种新机器或新技术,以更高的效率完成了同样的工作。这个过程在消灭一些旧岗位的同时,有意或无意中也创造了其他的新岗位。云端驾驶员就是一个典型的新的工作岗位。据说,一个云端驾驶员管理多台无人车,某些极端情况需要他们负责远程操控车辆。在几年前,我们无法想象有这样的工作岗位。

我并不确定管理自动收银机的收银员是否还应被称作收银员,我也不确定未来法律上会如何定义云端驾驶员这个职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随着技术的进步,旧的职业逐渐消失的同时,新的职业形态正在悄然崛起

让我们畅想一下。未来我们很可能需要更多有丰富驾驶经验的无人车安全员、测试员以及云端司机。随着无人车的普及,能处理无人车事故的交警和保险公司也将成为不可或缺的角色。汽车修理工将需要更加深入地了解无人车的传感器技术,以适应未来的市场变化。二手车公司也将因无人车的兴起而需要发展新的业务,包括无人车的回收和再利用等。

人工智能时代的我们

技术进步是不可避免的。当前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必将带来很多冲击与变革,无人车对网约车和出租车带来的挑战只是其中的一个缩影。那人工智能时代的我们,能做些什么?

提升认识

做一个技术乐观主义者!

要知道,过去也好,现在也好,技术进步从未停止,将来也不会停止。技术进步的最大好处是提升了生产力,并且也常常提升了服务质量。新技术常常伴随着未知、缺陷、高成本、社会阻力等等,但我们不能只看到新技术短期的坏处,而忽略了新技术长期的好处。新技术最终受益者往往是我们普通大众自身,想一想:多数人负担得起的汽车,多数人负担得起的火车票,相对于出租车来说更优质而低价的网约车,自助收银,免排队的 ETC,几乎免费的视频电话…。

技术进步必然会改变原有行业,冲击某些工作岗位。汽车淘汰了马车,网约车挤压了出租车,收银员、加油员、高速路收费员越来越少。我们没法否认,从特定个体来看技术进步抢走了饭碗。但值得庆幸的是,技术进步并非一蹴而就,新技术的普及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正如历史上汽车和马车长期共存,无人车和出租车在未来也很可能长期共存。新旧技术和新旧事物长期共存对我们普通大众来说是一个宝贵的缓冲期,让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和智慧来应对新技术的挑战

拥抱变化

既然无法阻挡变化,我们不妨拥抱变化。斯宾塞·约翰逊在《谁动了我的奶酪》中对此有非常生动的诠释:

生活并不会遵从某个人的愿望发展。改变随时都有可能降临,但积极的面对改变机会却会让你发现更多美好的奶酪。
越早放弃旧的奶酪,你就会越早发现新的奶酪。

我们无从考证谁是第一个外卖小哥、第一个快递员、第一个安全员、第一个云端驾驶员,但我们可以确认他们是拥抱变化、最早发现新奶酪的那批人。

有篇新闻中记者采访出租车司机是否担心被无人车抢了工作。多位师傅表示不慌。其中一位明确提到他的理由:

  • 第一,”比如下雨天我能进小区接乘客,无人驾驶能进去接吗?它能判断出来积水的深浅吗?如果行李多了,乘客拿不动,无人驾驶能帮他拿吗?老年人、未成年人要坐车,无人驾驶是不是足够便利?”实际的打车情境其实还有更多的偶然性,无人驾驶车辆未必能处理得当
  • 第二,就算无人车真的普及了,它必然产生相应的配套岗位,比如测试员、安全员、检修员等等。我也可以不开出租,我去从事配套工作

终生学习

世界一直在变化,技术一直在进步,我们需要终生学习。这里说的学习,不并是指对着课本学习,而是说能了解和使用某种知识。在19世界末期,如果你想理解技术发展,就必须懂一点蒸汽机。在计算机时代,一旦拥有了桌面电脑,你就被迫不情愿地学习很多东西,了解它的内部运作机制,并且学一点点电脑操作。而在人工智能时代,作为普通大众的我们至少要知道什么是人工智能、能操作手机上的人工智能应用。

学习一项新技术有时并没有那么难,需要的不过是观念的转变以及环境的推动。我想起了我的大舅子,他在深圳送过几年的外卖。在送外卖之前他不熟悉智能手机,看不明白手机地图,也不用会手机导航。但为了干好这份工作,他花了不太多的时间就能学会使用手机地图。人推动技术进步的同时,技术进步在推动人持续学习。

程序员经常被人吐槽的一点是他们喜欢在 Google、 Stack Overflow、Github 或其他什么地方 copy 代码。ChatGPT 出现之后,我们还可以吐槽他们喜欢偷懒,老是让 ChatGPT 或其他什么 AI 工具来生成代码。但吐槽归吐槽,我们得承认程序员这个群体总能很快地学会使用新的工具,他们是持续学习终生学习的典范。程序员的这一特质或许值得人工智能时代的我们赞赏。

结语

第一批汽车司机很可能是经验丰富的马车夫,第一批云端驾驶员很可能是经验丰富的出租车司机。新的技术总会带来新的变革,旧的职业逐渐消失的同时,新的职业也在悄然崛起。所以人工智能时代的我们不妨做个技术乐观主义者:无需阻挡也无法阻挡技术进步的浪潮,我们唯有欣然拥抱变化、顺势而为。要知道,技术进步的浪潮中,逆势而为的人终将被淘汰,顺势而为的人才能逆淘汰。